傳說,有一天有個獵人不小心誤殺了一隻闖入民間的神鳥,天帝知道後非常生氣,打算在人間放一把大火當作懲罰,因此命天兵天將在元月十五日這天到凡間引發火光災難。
這件事被天帝的女兒提前知道了!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民間百姓受苦、被無辜牽連,因此特地偷偷下凡告訴人們,要在農曆元月的十四、十五和十六這三天掛上燈籠、燃放鞭炮,這樣天帝從天上看下來時就會以為人間已經滿佈火光、人們已經受到懲罰,就可以避免災禍了!
到了元月十五這天,天帝看到人間一片火紅,還有鞭炮的聲音,以為人們已經得到了處罰,便離開了!也因此後來,每年的元月十五人們都會掛燈籠、放鞭炮,來紀念這個平安躲過災難的日子。


最應景的習俗需有美食相伴,「湯圓」就是每年元宵節必吃的!吃湯圓,象徵著「花好月圓、闔家慶團圓」,最早的由來出自宋代,唐宋時曾記載元宵節吃「面繭、圓不落角」,南宋則有吃「乳糖圓子」的說法。到了明朝時,湯圓的說法變的更多樣化,根據明朝歷史學家劉若愚的《酌中志.飲食好尚紀略》記載,我們常聽到的另一種說法「元宵」其實跟湯圓是有所不同的:「其製法用糯米細麵,內用核桃仁、白糖為果餡、洒水滾成,如核桃大小,即江南所稱湯圓也。」簡單來說,元宵的製法和餡料跟傳統上的湯圓其實不太一樣,但回歸節慶的本質,吃下祈求家戶團圓、圓滿平安的心願是一樣的。


在說元宵由來的時候有提到,古人原先會在正月十五這天掛上燈籠,其實是為了要騙過天帝「保命」用的,在順利度過危機後才演變成一個紀念平安順遂的習俗。到了現代,花燈的設計與樣式越來越新奇、多彩,近幾年,台灣各地區甚至會輪流舉辦主題燈會,是闔家大小一起出遊鬧春的盛會。
以上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~~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