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減肥只看體重,但其實體重下降不代表真的變瘦。
有可能減掉的是水分或肌肉,真正該關心的是:體脂率、肌肉量、基礎代謝率。
而這些,都可以透過InBody清楚看見。
InBody是一種「身體組成分析儀」,能幫你了解體內脂肪與肌肉的比例,
知道你瘦的是「脂肪」還是「肌肉」,讓減重方向更精準。
什麼是InBody?看懂它比體重更重要
InBody是身體組成分析儀
簡單來說,InBody是一台能分析你體內脂肪、肌肉、水分比例的儀器。
它利用「生物電阻抗分析法(BIA)」,讓微弱電流通過人體,根據不同組織(脂肪導電性低、肌肉導電性高)的差異,計算出完整身體組成報告。
為什麼InBody比體脂計準?
一般家用體脂計只測「整體阻抗」,容易誤差。
但InBody會針對四肢與軀幹進行分段測量,
再用多頻率電流分析體內水分與脂肪比例,準確度更高。
因此InBody常見於減重門診、健身中心、運動醫學機構。
InBody準嗎?會有誤差嗎?
InBody在臨床上屬於高準確度儀器,但仍會受下列因素影響:
- 測前是否空腹
- 是否剛運動完
- 體內水分變化
只要每次都在相同條件下測量(同時段、飯前或飯後兩小時),
就能精準比較體脂率與肌肉變化。
延伸閱讀:男性肥胖全攻略:大肚楠原因、BMI標準與減重手術一次搞懂
為什麼減肥要測InBody?
減肥只看體重真的不夠
體重下降不代表脂肪減少。
有時你「瘦得快」,其實是流失肌肉與水分,這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反而更容易復胖。
用InBody追蹤變化,才能確保你是「減脂不減肌」。
測InBody的三大好處
- 看出體脂率變化:知道自己是真的在減脂。
- 了解肌肉分布:確認是否因久坐、偏食導致肌肉流失。
- 掌握代謝狀態:InBody會顯示你的「基礎代謝率」,幫助計算每日所需熱量。
InBody的重要性:從數據看到健康
減重門診醫師常說:「體重不是唯一指標,體組成才是關鍵。」
InBody幫你了解「身體裡的比例」,比只看數字更能反映健康狀況。
InBody原理與準確度:它到底怎麼測?

InBody的原理是「生物電阻抗分析法(BIA)」,
它讓極小電流通過身體,觀察電流在不同組織間的阻抗差異。
脂肪含水量低,導電性差;肌肉含水量高,導電性強。
藉由測量這些阻抗,InBody能推算出:
- 體脂肪量
- 骨骼肌量
- 體水分量(含細胞外水比例)
- 內臟脂肪
- 基礎代謝率
👉InBodyvs體脂計差別:
| 項目 | InBody | 一般體脂計 |
| 測量頻率 | 多頻電流 | 單一頻率 |
| 分析區域 | 四肢+軀幹 | 全身平均 |
| 精準度 | 高 | 易誤差 |
| 報告內容 | 體脂、肌肉、水分、BMR、內臟脂肪 | 體脂率為主 |
| 使用場所 | 醫療/健身 | 家用為主 |
InBody測量前注意事項
想測得準,就要避開以下干擾因素。
InBody測量前注意事項
- 測前2~3小時避免進食
- 運動後休息2小時再測
- 排空膀胱後再進行
- 測時脫鞋襪、取下金屬飾品
- 女性月經期間測量數據會偏高
InBody空腹測更準嗎?
是的。空腹時體內水分與導電性穩定,能反映真實體脂率與肌肉比例。
建議在早上起床後或飯後兩小時後測量,誤差最低。
InBody可以喝水嗎?運動後能測嗎?
測前大量喝水會增加體內水分比例,使體脂率看似下降。
運動後肌肉充血、出汗變化,也會影響導電阻抗。
所以最佳測量時間是起床後或固定時段。
InBody報告怎麼看?教你快速解讀
拿到InBody報告後,最關鍵的是這三項:
1.體脂率(BodyFatPercentage)
體脂率反映你身體中脂肪佔比。
- 男性理想值:約10–20%
- 女性理想值:約20–30%
太高表示脂肪堆積、代謝壓力大;太低則可能有營養不足、賀爾蒙失衡問題。
2.骨骼肌量(SkeletalMuscleMass)
骨骼肌量越高,代謝越旺。
這項指標代表你是否有足夠的「燃脂引擎」。
若肌肉量下降,容易出現「吃一點就胖」的現象。
3.基礎代謝率(BMR)
BMR代表你在靜止狀態下每日消耗的熱量。
BMR越高,減肥越輕鬆。
增加肌肉量、穩定睡眠、均衡飲食,都能提升基礎代謝。
InBody的體型分類:C型、I型、D型
InBody會根據「肌肉vs脂肪」的比例,將體型分為三類:
- C型(曲線型):脂肪多、肌肉少,代謝偏低。
- I型(均衡型):肌肉與脂肪平衡,屬健康型。
- D型(倒三角型):肌肉多、脂肪少,常見於運動員。
如果你想朝「D型」邁進,就要同時兼顧重量訓練+高蛋白飲食。
InBody哪裡可以測?哪台最常見?

現在測InBody很方便,在以下地點都能找到:
- 健身房(如WorldGym、AnytimeFitness)
- 減重門診或營養諮詢中心
- 大型連鎖藥局(部分店有InBody270)
InBody機型比較
| 機型 | 特點 | 適用場所 |
| InBody270 | 輕巧可攜型,健身房常見 | 健身中心 |
| InBody570 | 可測細胞外水、內臟脂肪 | 醫療/營養門診 |
| InBody770 | 醫療等級,可追蹤代謝健康 | 醫院與減重門診 |
測量頻率建議
若你正在減脂期:每2~4週測一次。
維持期則每月或每季測一次,追蹤趨勢即可。
延伸閱讀:減重手術FAQ全攻略|術前、術中、術後常見問題一次解答
測完InBody,該怎麼用數據?
- 觀察「骨骼肌量」是否下降。若下降代表肌肉流失,需補充蛋白質。
- 若「體脂率」未降但「體重」下降,可能是水分流失,建議調整飲食。
- 根據「基礎代謝率」設定熱量攝取,避免攝取過少導致代謝下降。
懂InBody,減重更有效!
InBody不是減肥神器,而是讓你更了解身體的工具。
它幫你分辨「你瘦的是脂肪還是肌肉」,
幫你找到更聰明、更科學的瘦身方式。
定期測量、紀錄變化、對照飲食與運動成果,
你會發現——減肥不只是變輕,而是變得更健康、更有線條。
關於InBody常見問題
InBody測量需要空腹嗎?
建議空腹或飯後2小時以上再測,避免食物與水分造成導電誤差。
InBody數據不準怎麼辦?
保持固定測量時間與狀態(如早上起床後),數據才具對比意義。
單次數值不代表問題,重點是「長期趨勢」。
哪種人不適合測InBody?
孕婦、有心律調節器或金屬植入物者,因涉及電流導入,不建議使用。



